0511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镇江0511之家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12|回复: 0

交锋|“慢新闻”,能否以其“长深厚”来对抗“短平快”

[复制链接]

756

主题

791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发表于 2020-1-19 22: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共4499
阅读大约需25分钟
主持人 夏德元 新闻学博士,编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对话嘉宾 郑博斐 新闻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研究员。
对话嘉宾 王一茗 东方网记者,《百科新说》《茗家有约》《大师谈心》制作人兼主持人,《上海滩》《检察风云》特邀记者。
夏德元:在关于新闻的各种定义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说法是最为流行的;在大众的印象中,新闻也总是越新越快越好。可是,进入互联网时代,面对新的阅读需求和讯息传播趋势,在新闻界也有一种倡导“慢新闻”的提法,两位对此有何认识?
王一茗:据我所知,2011年英国季刊Delayed Gratification开始发行,呼吁新闻业放慢速度的“慢新闻”随之出现。近年来,“慢新闻”概念在海外新闻界广为讨论,并成为了一股新闻思潮,助推了一波具有广泛行业影响的“新闻运动”,业界积极推进创意性实践,出现了诸如 Kinfolk、Alpine Modern、BlackBook 等“慢新闻”出版物。2014年,托尼·哈卡普编撰出版了《牛津新闻词典》,收录了“慢新闻”词条,意味着它登堂入室,进入了新闻学正统。2016年,美国传统新闻业的强劲复苏成为“后真相时代”的新特征。《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印刷版和数字版订户均出现多年未见的显著增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后真相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市场逆势上扬,表明公众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以及为此付费的意愿并未消退,也预示着传统主流媒体“信息把关人”和“公众守望者”角色的回归。由此看来,“慢新闻”的出现是有背景的。
郑博斐:事实上,“慢新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20年亨利·卢斯创办《时代》周刊时,就区分了“快新闻”和“慢新闻”,除了报道节奏更慢,投入时间更长,“慢新闻”更强调调查清楚真相,生产“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进入21世纪,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西方新闻界开始重提“慢新闻”概念,兴起了一股“慢新闻”运动。2014年出版的《牛津新闻辞典》将慢新闻定义为“将质量、深度和准确性置于速度之上的新闻理念”。应当说,“慢新闻”是新闻从业者试图挣脱数字化新闻时代种种困境的一种探索,涉及到新闻价值、新闻叙事、新闻生产方式和市场出路等方方面面。
夏德元:在两位看来,“慢新闻”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慢新闻的兴起,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阅读诉求呢?
王一茗:“慢新闻”在西方新闻界的讨论与实践仅仅十余年,它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迥异于传统新闻的鲜明特色,它是对现代媒体追求快速的“快新闻”(fastjournalism)、“即时报道”(instantaneous journalism)的反思,它认为“速度膜拜”是造成当前新闻业弊端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反向倡导“慢”来试图解决新闻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做法回应了部分人群的社会焦虑,确实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为人们提供了替代性满足,因此获得了理论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也赢取了部分人群的认同与支持。但“慢新闻”并非全新的理念,它只是以新瓶装旧酒,突出强调了多元新闻中最具理想气质的某些报道形态,唤醒了人们关于新闻的某些理想情结与价值认同。“慢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对主流媒体的极度失望,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失望,也包括对新媒体的不屑。社交媒体谷歌、脸书、推特在这些人看来,正是快餐新闻的“罪魁祸首”。他们还认为,主流媒体包括新媒体依然是在做“快新闻”。“慢新闻”的主张是,我们做新闻,但不迎合读者,而是以质量赢得读者的信任。这与一味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是完全不同的。
郑博斐:确实如此。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慢新闻”的理念是对数字化时代主流新闻业的一种反抗,其注重用解释性报道多角度呈现事实、寻找真相,尤其是挖掘被人忽略的故事,而非一哄而上追逐热点,煽情炒作;强调新闻从业者之间开展更多协作,打破传统的殊死竞争和对抗关系;在新闻生产中呼唤受众合作及参与,打破原有的简单“传—受”关系;重视新闻的“叙事性”和“透明性”,而与传统的“客观性”有所区别;强调给记者“时间和空间,走出办公室,培养广泛的联系,建立信任,阅读文件,并进行反思实践”,而不是将记者捆绑在高速运转的“产业齿轮”上;用文学性新闻和非虚构报道占据“高端市场”,寻找新的出路,而非困守传统印刷新闻逐渐萎缩的“中端市场”。“慢新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既不愿囿于传统媒体的困境,主动出走和创新;又不满于主流数字化新闻生产的种种弊端,选择反抗和逆行。其既有对传统新闻原则的坚守,也有对新理念的探索及后现代色彩。
夏德元:在新闻界,一种思潮的兴起总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大背景,“慢新闻”的“慢热”也应该有其内在逻辑。两位怎么看?
郑博斐:数字化技术使“快新闻”的兴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是原创新闻减少,新闻质量下降,快餐式新闻充斥媒介,造成了信息负载和泡沫化。“慢新闻”的兴起是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对传统新闻价值的重新思考和理念自觉,对“快新闻”的一种反抗实践,其背后具有深厚的社会思潮背景。而在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慢新闻”对新的社会现实也做出了回应。具有后现代性的“慢思潮”,作为对推崇“快”的现代性思潮的反抗登上历史舞台。各类“慢生活”运动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全球的生活理念和生活实践。其中,“慢食运动”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号召人们反思自己的快节奏生活,抵制快餐文化,提倡享受传统美食,回归慢节奏生活。“慢新闻”受到了“慢食运动”的直接启发,如《卫报》著名调查型记者大卫·李所提出的,像“‘慢食运动’反对‘垃圾食品’一样,以‘慢新闻’来反对‘垃圾新闻’”。
王一茗:在“后真相时代”,品质和信任将会带来更高的公众参与度和品牌忠诚度,也直接决定了用户为内容付费的意愿和花费在获取新闻内容上的时间。在各类“话题”“爆款”“网红”层出不穷的当下,新闻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反而成了能够产生最大价值的“稀缺产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为传统主流媒体实现“浴火重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认为,“慢新闻”在业界之所以赢得一批追随者,既与记者的职业反省有关,即他们对常年浸淫于即时新闻报道模式的厌倦,认为传统的模式化报道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也来自于“慢新闻”的社会价值、读者吸引力及可以获得的媒体支持。此外,也与传统媒体面临危机时所形成的创新氛围有关。在国外,一批学者与媒体人之所以发起“慢新闻运动”,为的是建构新的传播理念,开展新的新闻实验,力图化解危机,寻找媒体发展及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夏德元:如此说来,“慢新闻”的兴起不仅是时代呼唤的结果,也是新闻业实现凤凰涅槃的内在需要。那么,慢新闻的未来将向何处去呢?在快阅读时代,专注于做“慢新闻”是否会有前途?
郑博斐:客观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慢新闻”都很难撼动“快新闻”的根基,无法实现颠覆性的革命,“唯快不破”仍将是主流新闻界的重要追求。而为了保持独立性与资本逻辑刻意保持距离的运营模式,也让“慢新闻”机构很难获得雄厚的资金投入,与“快新闻”机构展开竞争。但是“慢新闻”对于整个新闻生态而言,仍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调节,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慢新闻”不仅仅满足了一部分人群“精致化”的信息需求,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主流“快新闻”有时不具备的“深度化”报道和“多样化”视角。“热点后浪推前浪,前浪遗忘沙滩上”,当公众在快餐信息的浪潮中不断“追新逐异”时,“慢新闻”大浪淘沙,有助于公众冷静全面重审真相,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更多思考;在“眼球经济”横行的媒介环境中,“慢新闻”有助于在“快新闻”聚光灯的照射范围之外,发掘容易为人忽略却具有内在价值的故事,为公众打开新的视野。此外,在“后真相时代”,“慢新闻”也为媒体打击“假新闻”、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武器。一直以善于捕捉“快新闻”著称的BBC即推出了“慢新闻”计划,在新闻的“5W”中,更加关注“what”和“why”,通过深入分析还原新闻事件的情景,探究其背后的动因。
在未来,“慢新闻”要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更多地用“长深厚”来对抗“短平快”。“长”不仅是指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生产篇幅更长、更加全面的新闻,而且要拉长公众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关注时长,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问题;“深”是指通过数据挖掘、邀请专家学者提供深入解析等手段加强新闻的深度;“厚”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呈现事件真相,提升新闻厚度。
王一茗:从发展的广度来看,“慢新闻”在法国、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挪威、荷兰、丹麦等地遍地开花。但从它目前的发展规模来看,“慢媒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慢新闻”报道项目数量不多,个案影响力较大,但整体影响力仍然微弱,并未构成对主流新闻业的挑战。目前看来,“慢新闻”还只是一种社会精英的“小众趣味”,有一定的生存基础,但并无主流化的可能。目前,西方大众传播体系虽然遭遇危机,但经过数字化转型仍然居于主导地位。面向未来,在成熟的、“去中心化”的后现代社会,传播格局正在重构,“慢新闻”作为遵循后工业逻辑的新闻报道类型,会在舆论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向“后工业”的路上,“慢新闻”依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当然,“慢新闻”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做新闻的态度,即用不怕“慢”的态度和精神,努力挖掘出独家新闻。但遗憾的是,在深度报道领域这样的独家选题还是太少了,较少有人能够耐得住在独家选题被发现前的漫长煎熬。殊不知,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生产优质的内容,追求真实是优质内容的基本要素,“慢新闻”想要发展就要坚守住新闻道德、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同时选好角度,避免同质化,沉下心来慢工出细活。“慢新闻”的发展也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推广“慢新闻”;同时,“慢新闻”要注重以大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文本的审美要求。转瞬即逝的信息太多,人们不会记住匆匆打造的浅层次快新闻,只有精心打磨沉淀出新闻价值的报道才会引起大的反响和舆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时代记录才是“慢新闻”的意义所在。总之,“慢新闻”正是快新闻时代的一股清流,做好“慢新闻”更多去关注事件本身,认真做好每一个新闻,不因为新闻时效性而丢失了最基本的新闻原则。新闻记者也要有能深入基层、亲历现场的能力,认真追溯新闻的本源,在快节奏的新闻之中保持追问的姿态和斗志;新闻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引导舆论,实现媒介人文价值的最大化。快的节奏中我们更需要慢的坚守,关注新鲜新闻的同时也要去打捞那些未完的新闻,这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新媒体时代每个新闻人的责任。
这是一个特别不缺乏信息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特别缺乏优质信息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只会当“二传手”的记者已经被淘汰,而优质的原创新闻内容,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新闻传播中的快并非都是优点,慢也并非均是缺点,传统媒体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以深入的态度、以广阔的视野去描述社会的“画面”,那么这种慢就有可能成为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有效策略。
来源:传媒评论
传媒评论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镇江0511之家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