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镇江0511之家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们说:不做,对不住上海!对不住这座城市的人!

[复制链接]

292

主题

292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9 07:2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城市谱新篇 · 公共空间】
" 永不落幕的世博 " 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在城市近年精细化管理的点点滴滴中,始终蕴含着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的理念。
从滨江空间的 " 工业锈带 " 到 " 生活秀带 ";" 一网通办 " 和 " 一网统管 ";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城市更新、历史风貌保护;从世博会展示的现代文明理念,到持续放大的国际文化交流……
上海如何变得更加有智慧、有抵御风险的韧性,更加有活力、创新能力?如何迈向 " 上海 2035" 总体规划中的城市?
我们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从几个方面梳理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追踪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的实践轨迹。


十几年前,一组数据令张尚武印象深刻:2008 年全世界城镇化率达到 50%,2011 年中国也迈入了 50% 的行列。
那标志着城市纪元的到来,人类未来的发展将如何围绕 " 城市 " 而展开?
由此,"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这个主题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如今,作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也同时参与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简称 " 上海 2035")的编制。
多年来," 城市建设至少有 3 条脉络,上海一以贯之,影响深远。" 他这样概述。
上观新闻:黄浦江岸线是上海的历史,是其现代化的雏形,是 " 母亲 " 一般的象征。这里有闻名全球的外滩建筑群,中国近代最早的市政建筑,世界最大规模的滨江工业遗产群。曾经码头的繁忙、机器的嘈杂伴随历史的车轮未曾停歇。您怎么看待黄浦江岸线向市民开放共享的转型?


杨浦滨江 孟雨涵摄
张尚武:自 2002 年始,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已成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直至世博会,促使沿岸相关工业企业加速搬迁,还江于民,上海由此迈入滨江时代。
滨江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第一条重要脉络。全市参与,全民奉献。如今,滨江空间转身为城市中心最重要的绿色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跃升为 " 中央活动区 ",集聚了各大企业总部,培育出中华艺术宫等各类文化地标。
上观新闻:" 中央活动区 " 这个提法,似乎有别于以往。
张尚武:过去我们一说 " 核心区 " 就想到经济功能。但 " 中央活动区 " 更强调 " 活力 ",注重 24 小时的公共活动,吃住行游购娱,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城市人民的需求。
它的背后,是更加复合型的功能,不只有经济,还有文化功能、生活功能、消费功能、创新功能等,这样的核心区才会吸引人们近悦远来,激发人民城市源源不绝的活力。
上观新闻:2017 年,45 公里滨江贯通开放,一个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开始抒写更多人与城市的故事。它意味着什么?
张尚武:从历史来看,上海城市发展主轴沿延安路大动脉,由东向西延伸。而 " 上海 2035" 提出,上海也要围绕第二条轴线,即南北走向的黄浦江,承载城市核心功能。
这条黄金岸线,串联起上海的老城区、历史街区、文化地标、时尚地带、工业遗产……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一系列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城市空间走向开放共享的历程。
上观新闻:第二条脉络是什么?
张尚武: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21 世纪的头 10 年,在规划学者看来,上海经济发展,伴随着对大规模空间的需求,一切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大约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转向 " 新常态 "。上海更加关注城市生活的细节和品质,近几年的一系列转型变化越发明显。
如行道树、垃圾桶这类 " 鸡毛蒜皮 " 的细节微调,如社区改造雨棚、图书馆、菜场等自治模式的探索和微更新,如新模式迭出的旧区改造,老园区改为文化地标的城市更新。
在一次次人们对城市公共议题的讨论中,上海从过去大拆大建增量式的发展,转为留改拆为主的城市更新。
上观新闻:保护建筑遗产、打造慢行系统、提升街区品质、倡导窄密路网等,在上海已有许多探索实践。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张尚武:比如,每年 "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通过 100 多个典型案例,向公众展示 " 小修小补 " 的微更新。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蒋迪雯 摄
比如,上海率先提出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已成为全国样本。此次防疫中,社区单元也是一个重要尺度。
还比如前滩等新片区的打造,以窄密路网、而不是大尺度宽马路为主。
又比如建筑遗产保护," 永不拓宽的街道 " 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关注……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围绕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转型,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
由此引出的第三条脉络,就是上海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它意味着,城市的感知末梢,即每个个体的生活,都有舒适良好的体验。
上观新闻:您从专业角度,怎么理解 " 精细化 "?
张尚武:我常和学生说,想看看一座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如何,走一走大街小巷就知道,所有问题都会在细节中暴露。
精细化管理,首先离不开政府管理的智慧,但其后如何持续运行与维护,更离不开市民们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 " 主人翁 " 意识。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一座城市如果仅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后两个空间就不会被特意提及。
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过去我们重视建设,但对后续的管理运行关注不够,追求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环节上人民持续参与,长久为功。
上观新闻:近几年,上海陆续打造 " 美丽街区 "" 美丽家园 "" 美丽乡村 " 等。市民、街道、乡镇、企业,各方围绕一个小细节的优化费足脑筋。正是公众参与的体现。
张尚武:协调老旧小区电梯安装,清理楼道堆物陋习,推广垃圾分类等,这些难啃的骨头,不可能依赖政府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创新治理方式,方能成功。
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必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共同参与———这也是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的一种注解。
【更新样本】
尤重倾听 " 民声 "
黄浦江边有一栋建筑,因其高耸的 " 温度计 " 广为人知。它原是南市发电厂,世博会时成为 " 城市未来馆 ",世博会后成为 " 当代艺术博物馆 "。
2006 年,设计师章明第一次去看现场时,它还在运转。老工人们知道工厂即将搬走,不时询问,这里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章明后来解释说:发电厂的空间特征保留、大烟囱保留、4 个分离器保留、发电机组的部分零件保留……
听着听着,有老工人眼眶湿润:" 能保留下来,真是太好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 新华社 发
留与不留之间,还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太阳能板覆盖的 3000 平方米平台,设计团队提出,把太阳能板往其他地方挪动,空出 3000 平方米成为城市公共露台。
然而当时时间紧迫,改还是不改,相关方齐聚一堂,开了 4 次会。第 4 次会议上,章明这样说:" 如果不做,那是巨大的空间资源浪费,我们对不住这栋老建筑所在的区位,对不住上海这座城市,更对不住这里生活的人。"
此后,千人瑜伽健身、各类开幕式、艺术展等纷纷在 3000 平方米的露台举办。
这是第一个由政府主导,把工业厂房转换成民用建筑的项目。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的黄浦江边,当人们站在这片露台观望船只往来,理解上海的视野或许会有新的变化。曾经的发电厂、如今的艺术馆,一个 " 微更新 ",疏通了整条经脉,激活了整片区域。
2016 年,章明的团队又完成了一个类似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杨浦滨江约 500 米示范段。
彼时记者采访时,工程刚结束 1 个月,并不为太多人所知
被问到 " 还江于民的目的达到了吗 ",章明拿出几张手机照片:" 你看,晚上已经有不少市民来吹风了。有夜跑的人、玩滑板的人!"
仅开放 1 个月,人们对亲水空间的需求被瞬间点燃。
这里原本只是一片破旧不堪的滩涂。江水悠荡,碧空如洗,但江边却破破烂烂。更新改造如何保留杨浦的工业历史,运用了诸多巧思。
许多细节后来广为人知,也成为摄影爱好者捕捉的素材:
水管状的路灯;隐于绿坡下的防汛墙;纱厂旧址处的纺织机零件;船形的休息座椅;船栓零件做成的摆件;不同时期建设的码头用钢栈桥连通,漫步其中可感受历史的变化、江水的湿气……
资料显示,2002 年,杨浦滨江已吹响转型的号角。也是在那一年,上海赢得 2010 年世博会主办权。江岸原有的仓库、工厂迁出,留下的工业遗存,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开发的新课题。


夜晚的杨浦滨江 孟雨涵 摄
如今,衰落的工业区蜕变为上海富有魅力的休闲区。新与旧、人与自然、曾经的工业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彼此阡陌交织。
而这个样本还在 " 动态更新 " 中。有不少报道提及:
铺设的钢格栅一度引发讨论。做得宽,行走时会卡住鞋跟;做得密,又达不到亲水效果。团队人员穿上高跟鞋反复测试,行走体验。" 雨水花园 " 建好后,有群众反映座椅前的格栅孔隙太大,容易造成手机掉落,管理团队连夜在格栅下安装一层孔隙更密的铁网。
类似故事不胜枚举。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市民,群策群议,共同参与,为公共空间的美好活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滨江上的艺术作品:起重机的对角线 蒋迪雯 摄
谈及城市更新时,一批学者都有类似的表述:
工业化早期,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出现一系列城市病。为了解决问题,西方摸索许久,如奥斯曼的巴黎改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规划总图。以为大规模改造后,就能重建一座理想城市的秩序。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城市才慢慢觉醒,开始对大拆大建进行反思。
而上海,面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分水岭。2015 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发布意味着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工业文明遗迹,到网红打卡地、亲子健身地、漫步聊天处、文化交流处,上海未来关于城市空间的探索,会越来越多样。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竖图文字整理:柳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镇江0511之家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